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魏文魁-第7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承诺马钧,若然你此番可以考中秀才(东汉为避世祖刘秀讳,改名茂才,魏朝建立后改回本名),我直接把剩余的五卷《物理初言》一股脑儿全都借给你阅读。

无奈之下,马钧只好继续复习经义,抽空也巩固一下自己在算术方面的天赋。好不容易熬到夏末,郡署有命,所有参考学子,都必须在九月朔日前抵达郡校,分科报名,并且参加初试。

因为初次科举的时候,即便主要在当时魏国五郡内论才举贤,别郡只准投刺自荐(因为时间仓促,远郡人士还根本就赶不过来),四方汇聚的士人都超过了五百,原本计划中的一场考试,也被迫分为先后两场。此番全国范围内考试,估计人数轻易便可突破两千,洛阳新建,房屋有限,实在是搁他们不下呀。故此诏命,南郡以北、广阳以南,东至海而西抵扶风,中原各郡都要初考筛选,实在没什么学问,光想着撞大运的家伙,你们就别去都城添乱啦。

扶风算是中等之郡,东汉朝最盛时超过了两万户,十余万人口,虽经丧乱,近年来逐渐恢复,尚存三分之一。这回各县报名来考试的,竟然超过了一百人,把整座郡校给塞得满满当当的。

新任扶风太守乃琅邪人王雄王元伯,亲履郡校,好生训诫和鼓励了一番考生们,随即退场,换了郡选司郎中来跟大家详细说明考试规程。庭院之中,考生们挨挨挤挤地全都席地而坐——马钧紧贴着马夏,偏又暑意未退,胖子热乎乎的,搞得他也满身的油汗,真是不舒服到了极点。

可是还必须凝定精神,支棱起耳朵来倾听郡选司郎中的说明。且说这位扶风郡选司郎中,姓张名休字叔嗣,乃彭城名士张昭张子布的幼子。当年王师入吴,定“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之策,张昭、张纮等原从孙氏的淮泗人士被迫北返,其中二张都给加了个汉朝的闲职,安养起来。待到以魏代汉,彼等不肯仕魏,纷纷请辞归乡,天子就问群臣:“是皆怨望朕也,杀之耶?纵之耶?抑或强用之耶?”太宰荀公达、太傅曹去疾、太尉是宏辅等都说,杀之恐伤天子圣明,纵之恐彼结党谋乱,而强欲用之,他们也未必肯再出山……

所以最后的决策,是给这些家伙所在的地方官员下了死命令,要能招出这票老家伙来最好,招不出来,起码把他们的族人、子弟给拉几个来做官,若然都不能完成,你直接封印辞职吧。

彭城太守数次拜访张昭,万般哀恳,甚至以对方妻儿的性命为要挟,好不容易才把张昭两个儿子——张承和张休——给扯了出来。朝廷即命张承为秘书郎,张休则被外放到扶风郡来负责考试、选举事宜。

张叔嗣年方弱冠,就表面上瞧着未必比陈纻岁数大。然而长身玉立、相貌俊秀、仪态雍容。估计在座超过八成的学生都要相形见绌——人彭城张家还只是准世家啊。底蕴就远非平常小家族所可比拟了。

张休是捧着并不算厚的一函书上的台,随手把书放到案上,推至一边,然后屈膝端坐。他也没废话,开门见山:“汝等尚有五日温习,五日后郡校开试,合者公车洛阳,不合者黜。”

当然在此之前。先得提报所考的科目——“明经、明法、明算、治剧、知兵,科分为五,非止关汝等所学之长,亦相关后日之仕也。”不同科目所对应的仕宦途径也是不一样的,除非有特别的功绩,否则在定下科目的时候,你将来的道路也同时注定了。比方说“明法”科的、“治剧”科的,顶天了也就刑部、辞部的二把手,或者御史;“明算”科范围更广一些,可能做到度部、虞部、工部、商部的二把手。户部各司也有机会;“知兵”科出来基本就是武职啦,或入兵部;只有“明经”科。不但前程广大,有宰相之份,还是万金油,哪个部门都少不了。

当然啦,也只是理论如此而已,终究科举考试才刚举行第二届,将来二三十年后的事情,谁都说不大准。

接下来说考试范围。明经的范围最广,包括全套建安石经,非饱学之士不可为也;明法、治剧考《汉律》……哦,现在应该叫《魏律》了,但其实还是《汉律》那一套,传说天子打算重修法令,但到目前为止尚无动作;明算要考《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但应该不会出里面的原题,靠死记硬背必然是不成的;知兵科考《孙子》、《吴子》、《太公》、《司马法》,以及天子御制的《新书》。

不管哪一科目,考试都分两场——“此与科举同也,为使汝等熟之耳。”第一场统一考经义,儒经乃士人立身之本,不要以为不考明经就不需要读经了;第二场再考专业科目。

说到这里,张休终于抄起了放在案边的那函书,竖立起来,向众人展示。有那位列前排并且眼尖的,直接报出了书名——“字典”。

对,张休说这部新印的《字典》,也是必不可少的考试参考书。

这年月隶书虽然风行,楷书亦露其根芽,但并没有统一标准,各路异体往往撞一块了都自己不认得自己。其实这类事儿并非仅仅汉、魏,或者隶书流行时代才有,比方说明代的《喻世明言》里就有一则《赵伯升茶肆遇仁宗》,说秀才赵旭上京赶考,名登榜首,宋仁宗召其上殿,说你卷子写得很好,只可惜错了一个字。哪个字呢?原来赵秀才把“唯”字给写成“厶”字旁了。赵旭强辩说:“此字皆可通用。”仁宗不高兴了,当场写下八个字,乃是“箪(异体上亦作二厶)單、去吉、吴矣、吕台”,说你给我通用一下瞧瞧!就此黜落。

赵旭固然嘴硬遭难,但由此亦可得见,“口”、“厶”两个偏旁对于很多字来说,确实习惯通用,这事儿到了宋代都还避免不了。

为了统一异体,规范文字,是宏辅便集结门客编写了《说文切韵》一书,在原本《说文解字》的基础上,删其死字,添加新字,不以篆书为标准,而改成隶书,还切韵注音、分类检索。问题《说文切韵》太大部头了,还是不方便当作工具书来使用啊。

所以前不久,他又命人删其冗繁,简化解释,并且干脆把篆书彻底给舍了,新编成这一套三卷本的《字典》。《字典》若想风行天下,最方便莫过于塞入科举,当成常用字标准——以是宏辅的名望和权势,再加上科举本就是他所创建的,那自然是再轻松不过的事情啦。

所以张休今天就说了,人人都要有这本参考书,考试时候用字一旦与《字典》相违背,没有异体一说,全都算错别字儿,肯定减分——“一函三十钱,只收工本,少顷都来请购。”

马钧听闻,当场就慌了——我天三十钱,我兜里只有五枚大子儿,还是老娘省吃俭用留给我路上零花的呀!

ps:火车晚点,才刚回到家,把孩子哄睡呀,赶紧就上来更新了。我如此勤勉,哪位还有月票的,劳驾投喂一个?

第七章、圆周几何

就理论而言,豪门世家必定有钱——这年月知识(当然是指儒学知识)乃仕宦之阶,仕宦开殖产之门——但反过来说,有钱的家庭不一定可列位世族,单家庶族虽然多为中小地主,但也偶有通过经商或者旁的什么手段发家致富的。尤其乱世之中,旧宦沉沦,新贵崛起,但那些新贵并无足够的底蕴,是否能够成长为世家,也是说不准的事情。

不过总体而言,这年月书籍的成本尚高(即便中原地区已经普及了用纸,印刷作坊亦层出不穷),知识的普及面不广,即便单家庶族,那也是家里有几十上百亩地的,否则哪来的余钱购书、进学?所谓清贫士人,只是说在读书人中间算比较穷的罢了,相对而言而非绝对而言。

孔子曾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是说到了,颜回终究属于奴隶主阶层,起码还有“一箪食”可以填饱肚子,若然庶民,就连宣扬“有教无类”的孔老夫子也未必惜得收他为徒。

是宏辅创设科举制度,一是为了响应“唯才是举”的方针,使官僚体系更加高效化,二是为了扶持单家庶族,向他们敞开上升的通道。为此他确实动了不少心思,在财力方面给予极大的优惠和帮助。比方说,报考的士人都先汇聚各郡,然后用公车送抵洛阳,途中食宿皆由官家报销。

什么,你说你都没有足够的盘缠从乡下走到县城,再走到郡治?如此是真赤贫也。还是老实回去种地吧。上流社会非为汝所设也。你也压根儿就混不进去。以这年月低生产力和小政府的状态,国家是根本没有财力普及什么九年制义务教育的。

是宏辅只是为了扶持庶族地主,相对扩大统治阶层范围而已,才不想搞什么公民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哪,超越时代一步是伟人、先知,超越时代十步就是妄人、神棍了。虽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基本上小老百姓想要当家作主。就只有一条道路可走——造反。

所以这三十钱的《字典》,其实便形成了一道无形的门槛,赤贫阶层根本别想挤得进去。当然啦,是宏辅本人只是向各地下了指令,要求统一发放《字典》而已,但各地书坊才不可能如此无私,免费提供成百上千套书籍,能够如张休所言“只收工本”,就算很良心啦。

问题是,马钧身上就连三十钱都没有……

马钧勉强可以算是赤贫阶层了。但他能够免学费读得起书,自然与普通百姓不同。多少还有家族势力为其支撑。就理论上而言,只要武功马氏并未衰败,起码有他孤儿寡母一口稀粥喝,不至于饿死道旁。故此面临如此窘境,他首先想起的必然还是宗族,即向马齐、马夏商借,允诺考中了便即奉还。

然而那二位却只是冷笑:“汝安能得中?”根本瞧不起他,不肯掏腰包——是啊,宗族不会让你饿死,可并没有扶持你当官的义务啊,而且你若成绩不好还则罢了,若考得好,会不会反而扯我们的后腿,挤掉我们的位子啊?

最终还是陈纻掏出钱来,帮马钧购买了一套《字典》。他关照马钧:“且用功者,毋负我望也。”你若是考不中,从此《物理初言》再跟你无缘——我绝对不会借了。

马钧千恩万谢,小心翼翼地捧着《字典》走了。他虽然仍旧难免满脑子的“物理”,却也知道此番考试直接影响自家前程——这回若是考砸了,估计就再没有下一回啦,家族必不允许自己继续尝试,那就只好回去守磨坊喽——于是手不释卷,用了短短五天的时间,便将《字典》整整通读了三遍。

陈纻同样窝在郡校中刻苦攻读,只有马夏、马齐二人,少年人难得来趟郡城,不免结伴遨游,城外名胜、古迹,城内食肆、女闾,无不涉足。

终于到了初试的日子,地点便设在郡校之内。正如张休所言,考分两场,第一场考经义,考题为三段经中成句——“初六,浚恒,贞凶,无攸利。”“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夏四月己巳,晋侯、齐师、宋师、秦师及楚人战于城濮,楚师败绩。”可以任选其中一句,注明出处,默写全段,并且加以分析说明。

陈纻是报名明经的,为炫其技,便选了第一句——乃难度较大的《易》也。马钧不敢冒进,老老实实选了第二句——出自《论语》。马夏、马齐同样报考明经,全都选了第三句——这“城濮”二字都亮出来了,我难道还猜不到是何书何典吗?

到了第二场,马钧接到考卷一瞧,非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