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儿不为奴-第6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氪忧扒宄逝沙龅募覆Α安榭笔拐摺保獗闶沟美顥ジ械浇粽藕秃ε拢┛智迨故恰袄凑卟簧啤薄
  在汉城等待清朝使者前来的那几天,李棩总是提心吊胆,害怕清朝是派使来责问他过世的父王秘谋反清之举,追究朝鲜“不轨”之罪的。韩巨源到达汉城后的第二天,李棩就忐忑不安地在左右议政大臣的陪同下接见了韩巨源。
  双方首先是象征性的进行了一些礼仪,彼此说了很多客套话。发现清朝使者言语并无威胁之意,李棩感到庆幸,但还是弄不明白清朝来使目的何在。于是在经过一番试探后,他终是鼓起勇气向清使询问了来访目的,得知竟是清朝要朝鲜国出兵五千以助剿贼,李棩和众大臣们都是愣了。
  李棩满脸狐疑地问清使韩巨源道:“小王敢问天使,大清已据中国,何以还要我国出兵征战?”
  韩巨源识得眼前这个年轻的国王,七年前他来朝鲜时,李棩还是世子,那时也才十一岁,算是个顽童,时隔七年,当年的顽童却成了朝鲜国王,这让他有些唏嘘。
  国内的局面和清廷面临的危机,韩巨源自是清楚,但他知道绝不能在朝鲜人面前流露半分,于是他不动声色道:“我大清虽据中国,然南方岭南之地仍有前明兵马顽抗,他们与佛郎机人勾通,购买大量火枪,使我大清军队吃亏不少。我皇上闻你朝鲜国火器兵强,故特命本官前来你国,请你国发兵相助,事成之后,我皇上必有厚报。”
  “这……”
  李棩听后,很是为难,领议政大臣郑太和也向他微微摇头。郑太和的意思很明显,是想让国王回绝清朝的要求。李棩倒是想拒绝,但一想从前在盛京目睹的清军厉害,以及那些隔三岔五就到朝鲜来抓人杀人的清使,拒绝的话是怎么也不敢说出来。他轻咳了一声,突然转过话锋问韩巨源道:“不知大清皇帝今年几何?”


第949章 拥清伐明(下)
  说的是出兵的事,李棩张嘴却问大清皇帝今年多大,这个问题实在是有点让人哭笑不得。殿上一众朝鲜大臣们也是愕然,均觉国王有点儿戏了。
  韩巨源虽不知朝鲜国王问皇帝年龄是何意,但还是答了:“我皇上今年二十三岁矣。”
  话音刚落,对面这比大清皇帝还要小几岁的朝鲜国王就担心吊胆的又问了一句:“北京兵甲尚精利乎?”
  这一回不但是朝鲜大臣们愕然,就是韩巨源也是一脸错愕,因为这个问题可不是一个国王应该问的,听着实在是小孩子气,就好像小孩打闹时,忽的问一声你的拳头打人疼吗。
  不过韩巨源还是面带微笑的说道:“我大清兵甲与前无异,而皇上近日专尚学文,不事畋猎。”
  韩巨源此言乃指清朝军力兴盛如常,而皇帝近来崇尚文学礼制,不再像过去那样爱好打猎。之所以如此回答,一来是韩巨源必须夸大其辞,以使朝鲜君臣相信大清依然强盛;二来则是因为他在来汉城的一路上,发现朝鲜对于儒学十分看重,官员和百姓都十分尊崇读书人,所以强调大清皇帝专尚学文,会让朝鲜上下生出好感,对于出兵一事有臂助。
  李棩“噢”了一声,复又问顺治皇帝平日爱好些什么。对这个年轻国王的随心所欲,韩巨源心中好笑,眼珠子却是一转,脱口就道皇帝经常巡幸太液池,冬天则在那里戏冰,夏天则荡舟湖上,偶尔还做一些木偶人游戏。
  “大清皇帝果是圣人。”
  李棩根本没有途径证实韩巨源所言,只在心里暗道原来大清那位天子并非他原来想象的武夫胡皇,反而仰慕汉化,和我一样对孔圣极其尊重,推崇儒学,堪称人君。如此一来,中国肯定会永远被清朝统治,朝鲜若再抱着反清复明念头,无异于以卵击石。索性便出兵助大清平定南方的明朝散兵,彻底讨大清的欢心好。
  “天使请坐,来人啊,为天使奉茶!”
  拿定主意的李棩起身命人为韩巨源赐茶,言谈举止皆是十分客气。
  眼见国王如此厚待清使,一心向明的朝鲜两班老臣十分恼怒,领议政大臣郑太和当着国王的面,上前几步绵里藏针地对韩巨源道:“若是天朝真要我朝鲜出兵,却不知我国应该派什么职衔的官员领兵出征?”
  韩巨源扫了眼脸色阴沉的郑太和,道:“自当以国中大将入中国听侯差遣,一来可让南方顽抗之明军见识朝鲜精兵厉害,二来也可显你国对于我大清之尊奉之心赤诚。”
  李棩听着不住点头:“对,对,当派大将领精兵前去剿贼,免使天朝看轻我国。”
  国王这般表态,郑太和等人都是焦虑,奈何却不好当着清使之面阻止。
  “却不知天朝要我国出兵多少为好?”李棩总算是问了一个到点子的问题。
  韩巨源开门见山道:“鸟枪善手五千便可。另我朝将兴兵伐南,馈饷甚难,请你国自备六月粮草。”
  “什么?还要我国自备半年粮草?”
  一听清朝不但要朝鲜出兵,还要朝鲜自备粮草,一众朝鲜大臣个个惊怒。可国王李棩却好像看不到臣子们的怒色,也不在乎自备粮草这事,只在那很好奇的问道:“天使可否相告,中国南方敌势如何?我国之兵至后,天朝又如何安排?”
  “敌兵不过三两万人,所依只在火器。贵国鸟枪善手届时将与我朝大军一同南下,不必担忧。”
  韩巨源一言打消了李棩的顾虑,他担心清朝会将朝鲜兵派去和南方的明军独自交战,那样肯定伤亡很大,现在听说只是和清朝大军协同作战,自是放下心来。
  “既是如此,那请天使回禀大清皇帝,我国必当出兵以助天朝!”
  李棩不待郑太和等人开口,竟是一口应承了此事。等韩巨源出了殿,郑太和等人立即纷纷哭谏国王不要出兵,他们抬出先王李倧“尽全国之物力,报大明恢复之伟恩”的事迹,竭力阻止李棩出兵。
  “满州人向来狡猾,既已据中国,何以平不定南方明军散兵?说不定是中国南方明军力量强大,清军不敌,这才虚言哄我国,诱我出兵助他,使我国和明朝彻底决裂,王上万万不可中计!”
  “依臣看,这分明是奸计,先骗我国出兵,待我兵渡过图门江后,再断我军粮供应,使我精兵死无葬身之地,其后定然挥师来攻,届时,我国必然不保!”
  “王上,若答应清朝,则我国所派之兵乃是劲卒,若倾覆于中国南方,则我国门洞开,莫如虚委清朝,待自齐粮饷后出兵为当也。”
  众朝鲜大臣纷纷出言劝阻,一个个言辞恳切。
  “王上一定要收回成命,这兵出不得。不妨派人去中国打探南方实情,再做决夺。否则,易为清人所趁,一迫我钱粮,二谋我土地矣!”
  郑太和希望李棩不要出兵,可使人到中国打探实情后再做决定,这样能保住朝鲜的精锐,不被清人消耗。他反对出兵的原因除了对明朝抱有感情之外,另外则是因为会宁等朝鲜北边重镇是古海西女真故地,他深怕清朝会在耗损了朝鲜兵将后逼迫朝鲜交出这些土地。
  曾赴北京朝贡多次的左议政大臣沈之源亦称:“微臣前年奉命出使燕京,暗中窥察清廷内部动向,发现其危机四伏,南方战场告急文书如雪片飞进紫禁城,有满州亲王济度阵丧南方,相较几年前更为严重……由此可见,清朝国内局势并非清使先前所言,乃是小患,而是大患,甚至于满州有失去中国之危。如若满洲真的失去关内统治而退回盛京,明朝重新恢复燕京,则朝鲜此番助清之举定会引来大灾祸,我国不如继续作壁上观,以静制动。”
  “左议政此言甚善,我国现今对中国局面并不清楚,当派人前往详探,万不能匆忙决定。”郑太和道。
  “你们不必再说了,难得天朝要我国出兵,此大好机会,怎能坐丧?你们口口说要以静制动,观望再做决定,可你们要知道清朝人才济济,其国方鼎立,正是开国最盛之时,如何会有颓势?南方明军十数年来坚持,先前就有过满州亲王阵丧之事,可最终清朝仍是势大,南方明军转而消散,故本王以为便是满州又有亲王阵丧南方,也不会对清朝统一中国造成影响。退一步讲,当年明朝据中国之地,都非满清之敌,况今日只占南方寸土之余力?便算明朝重新拥有南方,这中国也只是南北隔江对峙,而我朝鲜却在他清人后方,清人奈何不得南方,奈何不得我朝鲜?……先王在时,执着反清复明,致使清人疑我甚大,若不趁此机会改善与清人关系,他日清人举兵怪罪于本王,本王拿何抵挡?你们又有谁能替本王挡住清军?真要清军再次兵临汉城,那才是亡国大祸!”
  李棩根本听不进臣下们的劝说,他断然说道:“便是天朝要我朝鲜自备钱粮,我国亦当遵从。纵运粮艰难,也不可袖手旁观!”言毕,即命朝鲜兵曹金应海速选精兵良将,择期入中国拥清伐明。
  金应海是李棩亲信,手握兵权,他也力主响应清朝号召。接到王命后,金应海立即抽调御营厅军鸟枪善手3200名,北方边兵1500名,将官35名,翻译2名,随卒138名,刷马驱人239名,合计5120人,携带足够5000大军食用6个月的粮草,在北道虞侯申浏的率领下,从朝鲜边城会宁出发,渡过图门江,在清军官员的引导下直奔山海关。


第950章 傲骨铁心
  盐城县原为盐渎县,属南直隶淮安府管,县境内多是水道,沿海又是密布滩涂,那芦苇长得比人还高。
  顺治元年有南明东平伯刘泽清祸害盐城县,其后清豫亲王率大兵南征,因盐城时属明朝,地方上自然跟着被大军屠了一遍。一两次下来,盐城这人烟着实稀少得很。顺治三年报户部时,只有人口两万四千余人,而前朝未过大兵时,却有人口十五万余。
  人烟稀少,又河道密布,滩涂丛生,自然适合北方来的逃人藏身。初始,盐城县对逃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不过问,由他们在境内自行生产繁衍。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境内的逃人要是多了,丁口便也跟着多,丁口多了,这地便就有人种了。地种得多,这税自然也收得多,税收得多了,来年吏部考核时便可优等,他日酌情升调岂不美哉。如此好事,哪里去寻?
  奈何不过两三年,朝廷却突然颁下严令,禁止地方私藏隐瞒逃人,更不许将逃人转册为在籍良民,但经发现,不论官民,一律处斩。究其原因,却是这逃人乃满洲主子的命根子,主子们都指望着这些旗下奴替他们耕种生产,若旗下奴都逃了,主子们谁来养活?
  那几年,盐城县干得最多的便是抓逃人,而境内逃人为了避免被官府抓捕,便往沿海滩涂躲,于其中煮盐为生。这世间,但能活命,但能保一家老小安危,必有铤而走险的亡命徒。逃人们呼啸于滩涂中,以盐灶为聚,或呼大团、或呼三灶、或呼盐仓,不时有逃人与官府差役械斗。如此几次之后,官府倒也无意迫这些逃人太过,左右上面并没有给定下到底要解多少逃人北返,所以但能应付便是,何必冒险呢。
  时光一晃便是十年过去,如今的盐城知县姓周名大朗,此人是北边的海州人,顺治十二年以举人之身在吏部那报备,后使了些银子方得到这盐城下县做百里侯。
  虽是举人出身,又是花银子谋得官,可这周大朗却也颇为能干,经他几年治理,盐城县丁口长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