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铁十字-第7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官,尼米茨将军给我们回电了,他不同意我们去维多利亚登陆。”小罗斯福把电报交给巴顿,“他还是要求去桑托斯登陆,或者去里约登陆!”
  看完尼米茨的电报,巴顿脑海里翻江倒海,久久无语。
  电报揭示了一个很残酷的现实:陆军很可能赢得一次登陆战役的胜利但却会浪费掉为数不多的时间。
  巴顿原准备在7月30日发起维多利亚登陆战役,用3…4天时间断绝德军后路,然后再让第五集团军主力部队来解决问题。但德军如果不在意这个损失,则美军顶多能吃掉8000…9000德军,然后就必须为下一步进攻计划进行筹备,那时候又得进行桑托斯或里约登陆战。总而言之,德军在巴西东海岸从利尼亚里斯开始到阿雷格里港摆出了一条蜿蜒2000度公里的长蛇阵,看似处处都是漏洞,但真正的致命点在于中段——桑托斯或里约,其他地方或只能打头、或只能打尾,无法起到一呼百应的作用。德军拼着部分损失,完全能把时间拖下去。
  眼看他还十分犹豫,小罗斯福又劝道:“如果尼米茨将军不愿意在维多利亚登陆,你也不可能一意孤行地执行登陆任务,您别忘了——休伊特将军控制着登陆舰队,没有尼米茨同意,他怎么敢随意变更攻击目标,我们总不能再劫持一次海军船吧?”
  巴顿苦笑着摇头:上次佛得角战役陆军已劫持过一次海军船了,结果肯尼迪这家伙到国会作证最后压死了华莱士——谁都知道这哥们是冤死的,但人都死了,说再多有什么意思?巴顿虽然有时候不太着调,但不代表他没有智商,傻瓜是当不上陆军中将的。
  他盯着地图看了又看,最后无奈地叹了口气:“算了,还是去桑托斯登陆吧,但愿能把该死的德国舰队引出来。”
  虽然里约和桑托斯的战略意义一样,但巴顿认为桑托斯比里约要好打一些,后者毕竟是巴西首都,不但有德军重兵防御,还有大量的德军飞机可就近支援,登陆损失会很大。他手头只有2万人一个师的兵力,可不敢胡乱折腾。
  “长官,收到克拉克将军发来的电报,情报显示德军将2个巴西傀儡师部署在圣保罗和桑托斯,自身兵力只有一个团出头,大约4000…5000人,而里约的巴西傀儡师只有1个,德军却有将近2个师。”
  “这说明德军防御重心在里约,我们就去打桑托斯和圣保罗吧。”巴顿满腹都是牢骚,“陆军打不过德国人也就罢了,怎么现在连海军也打不过德国人了呢?”
  罗斯福耸耸肩,幸好这话没让休伊特听见,他却不知道尼米茨同时还给休伊特发了电报:万一巴顿敢犯浑,直接扣下再说!
  为什么要让巴顿待在新泽西号上还让休伊特和他在一起?往好的说叫保护,往坏的说叫严加看管——谁知道巴顿脑袋一热会干出点什么事。到时候装甲厚度高达445mm的司令塔就是巴顿最好的囚牢。
  现在巴顿既然这么配合,休伊特当然笑脸相迎,不但领着他深入参观新泽西号各个角落,还特意在中途偏离预定航路,让新泽西号在其他军舰伴随下往维多利亚港方向突入,实地对岸进行了猛烈炮击,误导德军和巴西军判断,看着406mm舰炮发射时的巨大威力,巴顿对休伊特感慨道:“当初在非洲之角怎么就没有这么强大的军舰呢?要不然也至于灰溜溜变成落汤鸡爬上岸。我这一年半来,无时无刻不在考虑复仇!”
  休伊特点点头,表示赞同这个说法。
  “轰隆”一声,整艘军舰发出更加猛烈的炮火,巴顿吓了一跳,休伊特告诉他这是舰炮在刚才试射后齐射,齐射的威力显然要大大超过试射。
  他一语双关道:“看来世界上的管子——不管是炮管还是别的什么什么东西都是有共同之处的,果然都要粗一点才有力!”
  休伊特翻翻白眼,装作没听明白里面的弦外之音,嘻嘻哈哈就过去了。
  巴顿见没有引起休伊特的“共鸣”,转头又开始煽动海军官兵们:“小伙子们,加油干啊!这次先给德国人一点颜色看看,过两年我和你们一起打到东京去,用这些粗管子把日本佬的皇宫轰成渣!”
  士兵们都欢呼起来。
  休伊特悄悄问小罗斯福:“我看他很受士兵们欢迎,可为什么总感觉不够严肃呢?”
  “这才是他的风格。”小罗斯福苦笑,“从没有一个美国将军像他这么受士兵欢迎同时又让其他将军讨厌,他就是怪胎,要是早生一百年一定是西部最出色的牛仔,可惜呀,晚生了一个世纪!”
  此时此刻,一心要和尼米茨捉迷藏的克兰克目前带着主力舰队躲在圣保罗东南方向550公里处,正好超越了美军陆航侦察机覆盖范围,也超越了尼米茨的舰队侦察机的视野范围,但对以里约为基地的德军侦察机而言,敌军动向都一清二楚。
  “长官,我们发现美军舰队在全面南下……不但其主力舰队如此,运输和登陆舰队同样如此。另外美军今天下午还炮击了维多利亚港,巴西军和港口设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空军尝试发起了进攻,但效果一般。”欣茨向克兰克报告道,“我认为敌人是冲着我们来的。”
  “敌人似乎并不在意暴露目标,否则根本不会向维多利亚倾泻火力——不登陆只炮击一点儿价值都没有。”克兰克沉吟道,“尼米茨应该是来找我们的。”
  “那支登陆部队呢?”
  “说不定这是送给我们吃的诱饵……我真要是吞钩就上当了,鬼知道里面有没有人?”他盯着海图研究了3分钟,“继续向南行动,保持与美军距离,让潜艇去迎击美国人,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
  自第一次发现美军舰队后,德国潜艇已连着很多天没有露脸,这就给美军一个错觉:那天要么真的没遇见潜艇,要么遇见的只是偶尔过路的德军潜艇。他们压根就没想到,克兰克早已通过这段时间调集了一支30多艘潜艇组成的部队部署在巴西沿海,打算集中起来给美国人一次狠的。
  “国内已完成了增援兵力编组,规模包括一个装甲师,2个装甲掷弹兵师、一个步兵师和1个重装甲营,现在就等两艘英国航母完成最后的海试,马沙尔元帅预计8月15日左右出发——运输部队会早一点通过直布罗陀海峡与主力舰队汇合。另外日本方面也传来消息,联合舰队正在进行最后的准备,预计也将于8月中旬启程……”
  克兰克微微一笑:“今年9月份美国人的日子会很难熬啊……”





第61章 尼米茨的反击(15)
  距坎普斯300多公里的海面上,威武雄壮的美军舰队在缓缓向前开进,漆黑一片的夜色中只听见船舶低沉的轰鸣声,却看不见一丝亮光。
  尼米茨和休伊特都是十分谨慎之人,越靠近里约防御圈,动作就越谨慎,灯光管制这种事当然不会忽视。为最大限度实现航行安全,尼米茨还研究了很多方案,具体到两支舰队的行动路线上,经多方斟酌和考虑后设计了不同的方案:
  两支舰队整体呈与巴西东海岸平行的态势南下,运输舰队在内圈,主力舰队在外圈,彼此间隔大约200公里,同时主力舰队整体突前200多公里——位置在运输舰队东南方250公里处。
  这个进军阵型是大有用意的,目前美军舰队的威胁主要由三者构成:第一,隐匿不见的德军舰队;第二,以里约为主基地的德国空军;第三,隐藏在水下的德军狼群。这三种危险是不可能全部排除的,必须有所取舍。尼米茨按危险程度进行了区分,排名越靠前则危险程度越高。
  如为躲避岸基航空兵的打击,则离海岸线越远越好,但这样一来,撞见德军舰队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如让德军舰队撞见运输舰队,尼米茨相信敌军只要一小时就能把运输舰队主力悉数送入海底去,所以不能太往深海靠。
  尼米茨同时认为能在巴西海域活动的德军潜艇应该都是大型潜艇——否则难以拥有大航程,越靠近海岸线则海域深度越浅,越容易发现敌军潜艇踪影,要反潜也容易得多,所以应尽可能靠近海岸线,但又不能靠太近,否则会成为岸基航空兵的打击目标
  让主力舰队和运输舰队混编在一起不行,一来双方速度不一,二来舰队规模太大,容易成为潜艇攻击的对象。离开太远也不行,不利于保驾护航。
  综合各种因素并权衡利弊后,尼米茨选择了这个阵型——他认为没有什么方案和战术是完美无缺的,关键在于将危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他的分析很有道理,德军目前在巴西海域使用的Xxi和xxiii级潜艇排水量都是2000吨级别,浅海活动并不适宜也施展不开。但有一点美国人没想到,克兰克调集30来艘潜艇的目标不是为了登陆舰队,而是为了克制美军主力舰队。
  这一点很多人都感到诧异,甚至欣茨也认为潜艇应该优先对付登陆舰队,克兰克列举了两个重要理由:
  第一,相对主力舰队,美军登陆舰队的反潜意识、反潜力度一定更强;
  第二,攻击登陆舰队没有太大意义,一旦德军南大西洋分舰队消灭尼米茨的主力舰队,就能彻底掌握南大西洋制海权,那点登陆舰队在航空母舰面前算什么?一堆废铜烂铁而已!
  这两个理由折服了所有人。
  艺高人胆大的克兰克最终通过亚速尔基地调集了30余艘潜艇埋伏在美军南下的海域里,为追求最大伏击效果,几条潜艇前两天还放弃了对登陆舰队的攻击,只专心致志南下构筑伏击圈。
  每天从里约起飞的侦察机都要对美军舰队的位置进行重新定位和梳理——目的不是使用航空兵进攻,而是要分析尼米茨南下道路的可行性并安排伏击。
  现在,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尼米茨对即将到来的风险并非一无所知,恰恰相反,和所有美国海军将领一样,他高度重视反潜。
  在这个时空里,德国潜艇对英美构成了致命威胁,为提高反潜能力,英美奇招迭出,不断强化自身应对策略。
  对抗升级的第一步英美是将原来孤立、单独发射的深水炸弹改进为刺猬弹。刺猬弹虽然装药量不如深水炸弹,但采用了系统发射模块,单个发射架拥有24个炮管,向前倾斜45度(如此多炮管靠在一起形似刺猬硬刺,故得名)。刺猬弹发射架一般装在艇艏甲板。齐射时,24发刺猬弹以很短间隔陆续发射,在海中形成椭圆形弹幕,潜艇一旦被笼罩在弹幕中就很难逃脱。
  一般驱逐舰可安装一套,万吨条约型巡洋舰可安装两套,反潜时通常2艘或4艘驱逐舰一组,同时还具有快速再装填能力,一小时内能倾泻数以百计的刺猬弹,炸得海面下的潜艇官兵精神崩溃为止。
  1942年后,英美又引入大型飞机反潜,天气晴好时可发现水面下30米内的潜艇,被发现的潜艇通常毁于飞机投掷的刺猬弹轰炸,即便不能炸沉德国潜艇,也能迫使对手越潜越深。除传统目视探测外,还在飞机上安装了大型探照灯、雷达等辅助观察设施,使U艇夜间上浮充电也变得不安全起来。
  为应对这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局面,德军引入了创新性的通气管技术,使潜艇在不必上浮、只露出通气管的情况下就可进行充电,大大改进了U艇生存率。但好景不长,美国的应对措施——微波水面搜索雷达运用而生。
  这款雷达是美国利用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