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煮酒话太宗-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到残酷的现实,但他确实被无它法,唯有老老实实躲进后宫,从此全身心致力于促进粮食消费,不再过问政事。

    很显然,胡亥是名义上的秦二世,但实权在赵高手中。所谓的秦朝暴政,未必真该由秦二世负责,而秦帝国的整体崩溃,更未必是所谓暴政引起。

    二世而亡不怨我,怨社会

    秦始皇在时,用严刑峻法将全国治理得服服贴贴,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秦始皇一死,叛乱(起义)便风起云涌,最先揭竿而起的是著名的陈胜吴广。陈胜吴广是普通公民,他们的口号是著名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一个反对人类社会划分阶级的政治诉求,这在中国先秦或西方封建社会都是绝不允许,事实上也不存在的一种思维方式,我们不妨将其视为秦朝,也就是有中国特色封建社会模式开启后,国家公民的第一次政治宣言。

    但陈胜吴广很快就被镇压,并未撼动秦帝国的统治基础,更多的是起了一个导火索作用,唤醒了原六国势力,这其中包括六国贵族和六国民众。

    秦国统一中国很快,直接要求全国都套用原秦国的社会体系,取消一切贵族特权,用统一的郡县制直接管理全国人民。显然这操之过急了,当初商鞅用了各种技巧才在秦国达成变法,现在要用严刑峻法强迫全中国人跟随,这当然可以成为六国旧贵族号召全民反秦的好理由。而由于秦朝不搞殖民,原秦国民众付出极大艰辛征服六国,却并未获得任何实惠。原六国民众虽然战败,却同样是国家公民而无须沦为奴隶分给原秦国民众。那既然这样原秦国民众还拼命支持你秦国干啥?你的国号更好听么?

第一部分 第二篇 二世而亡,帝国成型—

    陈胜吴广打响反秦第一枪后,原六国贵族纷纷站了出来,恢复旧秩序的号召得到大多数人道义上的响应,大家共同推举楚怀王熊心为义帝(“义”是假借的意思,在此用法相当于义足、义肢),带领大家共同反秦,目标是废除秦朝苛政,取回六国故土。

    由于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叛军很快发展壮大,而秦军主力一部分还在北方打匈奴,更大的五十万大军正在征讨岭南。面对国难,这些部队都采取观望,不回救咸阳。拱卫咸阳的只有王离、章邯等部,但人数较少,士气又低落。赵高又强征大量民夫,甚至组织刑徒充军,秦军士气和训练值被进一步拉低。

    叛军中的原楚国旧将项羽最猛,直扑关中,王离、章邯率军迎战。项羽自称“力拔山兮气盖世”,更被后人吹成一代战神。其实论战斗力,在自商鞅时代传承而来的大秦锐士面前,什么西楚霸王,吸杵靶王还差不多,无非是秦国内政出了问题,秦军不愿打而已。项羽也深谙其理,必须速战速决,不然匈奴或者岭南的主力随便回来一支,他就真的就会被秦军弩阵杵成靶王。所以项羽玩了一出著名的“破釜沉舟”:渡过漳河后砸烂自己的船和锅,不留后路,只用三天时间大败秦国刑徒和民夫大军,避免真正的秦军赶来。

    很多后人非常崇拜项王勇往直前不留后路的英雄气概,其实都被误导了。他不是不留后路,而是他本来就没有后路。要是他不能快速歼灭面前的王离,稍微耽搁几天,秦国援军来了他一样是死。釜和舟本来就没用,所谓破釜沉舟只不过是用一种直观形象的方式把我军所处的困境解释给他那些不太识字的士卒们而已。我顺便可以偷偷告诉你,“破釜沉舟”这故事是《史记》讲的,但按《史记》记载,项羽破釜沉舟击败秦军后,秦军退守不出,项羽又率军回到漳河南岸,相持数月后秦军才投降。这怎么回事呢?他们游泳回去的?然后吃了几个月生鱼片?不是说了《史记》是什么矿嘛,所以你可以崇拜一下这种气吞天下的气概(我是指这种极具气概的文笔),但千万不要学着去做自断后路的傻事啊!

    事实上正是因为项羽将民夫大军牵制于外围,另一位出身楚国平民的刘邦则趁机直捣关中,进逼咸阳。王离进退两难,干脆投降了项羽,咸阳方面更无力抵御刘邦大军,败局已定。

    而赵高对秦二世采取隔离,不让外界给他通消息,但他似乎也嗅到风声,宣称做了个不吉祥的梦,到河边沉白马祭祀。赵高认为秦二世有脱离控制的倾向,决定把他做掉。赵高遣其女婿长安令阎乐去杀秦二世,又演了一出戏,谎称追捕盗贼,率兵冲入禁宫。

    秦二世见阎乐带兵冲入,非常愤怒,连忙呼唤左右,谁知左右都不敢来保护他。秦二世表面上看是一个皇帝,其实,他是一个小屁孩儿。而阎乐表面上看是赵高的女婿,其实,他真的是赵高的女婿,随时可以取小屁孩儿的命。秦二世明白皇帝当到头了,只能向阎乐求情。阎乐说:“足下(不是陛下)这么无道,天下共讨,有今天是自作自受。”秦二世哀声道:“可以见见丞相吗?”阎乐非常干脆的回答:“不可!”秦二世又哀求:“愿得一郡为王。”阎乐还是说不可。秦二世又说:“愿为万户侯。”还是不行。秦二世只好说:“那就让我带着老婆回去当普通百姓吧!就像各位公子一样。(“比诸公子”,《史记》一不小心又露一马脚,胡亥其实并未屠杀诸公子,而是让他们当了普通百姓。)”阎乐说:“我受丞相之命,为天下诛足下,足下再多说,我也不敢汇报。”秦二世无奈,只好自杀,死后以平民规格葬于宜春苑(今西安曲江池南岸),在位仅3年,享年23岁。

第一部分 第二篇 二世而亡,帝国成型—

    秦二世崩后,赵高宣布现在秦国已经非常小,不宜再称皇帝,让秦始皇之侄(有史料称是其弟)子婴重新即秦王位。子婴对这个祸害秦室的奸臣恨得咬牙切齿,虽然他无法用正当方式免去赵高的权柄,但他至少还是个人,可以刺杀。赵高没想到君王也搞刺杀,被子婴轻易得手。子婴诛杀赵高三族,重新振作,继续抵抗刘邦。现在还要负隅顽抗,真是个铁血真汉子。然而大势已去,难道……难道子婴信春哥,还想让大秦帝国原地满状态复活?可惜对面的邦哥是湖南人,又是四川王,就算是真的有春哥也唬不了他。秦军再败后,子婴封存皇帝印玺,向刘邦投降,秦王朝正式灭亡,持续仅15年。

    前进路上的曲折

    秦二世此人,无论政治还是人生都堪称悲剧,是太宗系列中失败的典范,后人常批评他昏庸,贾谊甚至痛骂其“人头畜鸣”。这些批评都是相当苛责的,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历史,又有谁能够漂亮的走过那一道历史难关呢?

    秦二世从头到尾都是赵高的一颗棋子,他到底有多昏庸?能流传下来的说法无非两种:一是赵高的说法,二是汉朝人的说法,谁能为他说句好话?而秦国这种全新的社会形态,要直接推广给全国本身就不现实。虽然有些人强调楚怀王的联军是为了推翻秦朝“暴政”,但本质上他们是为了恢复六国旧秩序,这其实是开历史的倒车。但也必须承认,历史进行到这里就应该有一个回旋,一项全新的社会制度很难顺理成章的取代旧制度,前进路上必有曲折。秦二世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杯具,却遇到历史长河中这个回旋的巨浪,注定只能被彻底淹没。

    秦朝二世而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的过于严格和程式化,不懂得变通。比如秦国规定前往边境的戍卒须在三天内赶到,迟到者杀头。这在统一全国前的秦国范围内是可行的,但统一后仍要求为三天就不现实了。陈胜、吴广正是无法用三天跨越中华帝国广袤的国土,赶到遥远的边关,那就只好造反了。国家规模的突然变大还只是表象,更本质的是纳入了原来的六国,使秦廷治下的社会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而秦廷却没有做出相应调整,仍然坚持原来的管理方式,这必然产生悲剧。秦国本身是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正确方向,也确实应该推广,但在具体执行时操之过急,推广失败。不得不说,这也是秦二世失败之处,他未能塑造出一个实事求是的国家风格来适应历史前进的现实需要,体现了本书所言二世决定王朝风格的基本原理。

    当然,本书也不是专门来讲这个失败案例的,下一位太宗,他被誉为中国历史上三大贤主之一,他的王朝国祚四百余年,他的国号成为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可以说,他不但塑造了一个王朝的风格,更塑造了整个汉民族的悠远气韵和民族性格。

第一部分 第三篇 文景之治,大汉天威—

    太祖建国,三足鼎立

    是的,您没有看错,汉朝刚刚建立就三足鼎立了。但这不是指三个国家,而是三股势力。

    反秦联军推翻统一的秦王朝,将中国拖回了分封社会。但有中国的特色封建社会这艘巨轮一旦起航,又有何人能够阻挡人类最大民族开往下一个社会形态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尽管贵族们想要分封,但人民还是认为统一帝国更好。最终汉王刘邦击败楚王项羽,击破了先秦旧贵族的军事力量基础。前202年,刘邦以秦制建立了统一的汉帝国,在长安即皇帝位,即为汉高帝。顺便说一下,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谥号高皇帝,是标准的开国皇帝谥法,史称“汉高帝”。五代十国有一位英雄刘知远建立后汉,他的庙号才是“汉高祖”。后人偶尔会将汉高帝别称为“高祖”,但并非正规称呼,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刘邦的庙号,以讹传讹了。

    在建国前,刘邦为了击败强大的敌人,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我所用,为了争取英布、彭越等几支势力的支持,刘邦承诺建国后可以分封他们,甚至在建国后还分封几位皇子为藩王,镇守外藩,然而需要强烈提醒的是——这绝不等同于先秦的分封制。

    首先,汉朝虽然分封了国土给藩王,并给予了组建军队、征税等权力,但并未明确其国民的隶属关系,民众也都已经认同自己是汉帝国的公民,而非哪位藩王的私财。没有这个社会基础,所谓分封不过是华丽的空中楼阁。

    其次,这种分封显然是权宜之计,局势稳定下来后,汉廷就开始削藩。汉高帝末年,汉廷铲除了除长沙王以外的全部七家异姓藩王,仅保留九位高帝的儿子为王。长沙王也一直与汉廷相安无事,传五世后无嗣而终。汉高帝召集群臣杀白马立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缩小分封的范围,尽管尚未彻底铲除分封,但方向非常明确。

    可以这样说:汉代的政治特征是——门阀贵族仍在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已经失去了正式的形式和社会基础,虽然事实存在,但重要性已经开始下滑,社会快速走向公民社会。

    前195年,汉高帝驾崩,在位8年,在他身后留下了三股主要的政治势力:皇帝、功臣、后族。

    理论上讲,皇帝占据了法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是帝国的主人。但皇帝脱离基层,所有政令必须通过多层传递,其实很容易被架空。而且相对后两者,皇帝只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个人的力量毕竟很难与团队抗衡,这一方理论上讲最强,实际最弱。在中国这样的超大规模平行化多向循环增量反馈系统集成式帝国,想建立西方小国寡民的绝对君主权威,其实是和西式直接民主一样不现实的设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