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鲁迅-第2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我第一个希望。
第二我希望
有一种通俗的小日报。
现在的《第一小报》,似乎就是这一类的。





  这个报我只看见三两期,当然无从批评起,但是我们的印象:第一,是篇幅太
小,至少总要再加一半才敷用;第二,这种小报总要记清是为民众和小学校的学生
看的。
所以思想虽需要极新,话却要写得极浅显。
所有专门术语和新名词,能躲避
到什么步田地躲到什么步田他。
《第一小报》对于这一点,似还不很注意。
这样良
好的通俗小日报,是我第二种的希望。
拉拉杂杂写来,漫无伦叙。
你的意思以为何
如?
                    徐炳昶。
三月十六日。


                                   二

  旭生先生:
  给我的信旱看见了,但因为琐琐的事情太多,所以到现在才能作答。

  有一个专讲文学思想的月刊,确是极好的事,字数的多少,倒不算什么问题。

第一为难的却是撰人,假使还是这几个人,结果即还是一种增大的某周刊或合订的
各周刊之类。
况且撰人一多,则因为希图保持内容的较为一致起见,即不免有互相
牵就之处,很容易变为和平中正,吞吞吐吐的东西,而无聊之状于是乎可掬。
现在
的各种小周刊,虽然量少力微,却是小集团或单身的短兵战,在黑暗中,时见匕首
的闪光,使同类者知道也还有谁还在袭击古老坚固的堡垒,较之看见浩大而灰色的
军容,或者反可以会心一笑。
在现在,我倒只希望这类的小刊物增加,只要所向的
目标小异大同,将来就自然而然的成了联合战线,效力或者也不见得小。
但目下倘
有我所未知的新的作家起来,那当然又作别论。

  通俗的小日报,自然也紧要的;但此事看去似易,做起来却很难。
我们只要将
《第一小报》〔9〕与《群强报》〔10〕之类一比,即知道实与民意相去太远,要收
获失败无疑。
民众要看皇帝何在,太妃安否,〔11〕而《第一小报》却向他们去讲
“常识”,岂非悖谬。
教书一久,即与一般社会睽离,无论怎样热心,做起事来总
要失败。
假如一定要做,就得存学者的良心,有市侩的手段,但这类人才,怕教员
中间是未必会有的。
我想,现在没奈何,也只好从智识阶级——其实中国并没有俄
国之所谓智识阶级,此事说起来话太长,姑且从众这样说——
  一面先行设法,民众俟将来再谈。
而且他们也不是区区文字所能改革的,历史
通知过我们,清兵入关,禁缠足,要垂辫〔12〕,前一事只用文告,到现在还是放
不掉,后一事用了别的法,到现在还在拖下来。

  单为在校的青年计,可看的书报实在太缺乏了,我觉得至少还该有一种通俗的
科学杂志,要浅显而且有趣的。
可惜中国现在的科学家不大做文章,有做的,也过
于高深,于是就很枯燥。
现在要Brehm〔13〕的讲动物生活,Fabre〔14〕的讲昆虫
故事似的有趣,并且插许多图画的;但这非有一个大书店担任即不能印。
至于作文
者,我以为只要科学家肯放低手眼,再看看文艺书,就够了。

  前三四年有一派思潮〔15〕,毁了事情颇不少。
学者多劝人踱进研究室,文人
说最好是搬入艺术之宫,直到现在都还不大出来,不知道他们在那里面情形怎样。

这虽然是自己愿意,但一大半也因新思想而仍中了“老法子”的计。
我新近才看出
这圈套,就是从“青年必读书”事件以来,很收些赞同和嘲骂的信,凡赞同者,都
很坦白,并无什么恭维。
如果开首称我为什么“学者”“文学家”的,则下面一定
是谩骂。
我才明白这等称号,乃是他们所公设的巧计,是精神的枷锁,故意将你定
为“与众不同”,又借此来束缚你的言动,使你于他们的老生活上失去危险性的。

不料有许多人,却自囚在什么室什么宫里,岂不可惜。
只要掷去了这种尊号,摇身
一变,化为泼皮,相骂相打(舆论是以为学者只应该拱手讲讲义的),则世风就会
日上,而月刊也办成了。

  先生的信上说: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就是听天任命,第二
就是中庸〔16〕。
我以为这两种态度的根柢,怕不可仅以惰性了之,其实乃是卑怯。

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
所以中国人倘有权
力,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
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待到满口“中庸”时,乃是势力已失,早非“中庸”不
可的时候了。
一到全败,则又有“命运”来做话柄,纵为奴隶,也处之泰然,但又
无往而不合于圣道。
这些现象,实在可以使中国人败亡,无论有没有外敌。
要救正
这些;也只好先行发露各样的劣点,撕下那好看的假面具来。

                       鲁迅。
三月二十九日。

  鲁迅先生:
  你看出什么“踱进研究室”,什么“搬入艺术之宫”,全是“一种圈套”,真
是一件重要的发现。
我实在告诉你说:我近来看见自命gentleman的人就怕极了。

见玄同先生挖苦gentleman的话(见《语丝》第二十期),好像大热时候,吃一盘冰
激零,不晓得有多么痛快。
总之这些字全是一种圈套,大家总要相戒,不要上他们
的当才好。

  我好像觉得通俗的科学杂志并不是那样容易的,但是我对于这个问题完全没有
想,所以对于它觉暂且无论什么全不能说。

  我对于通俗的小日报有许多的话要说,但因为限于篇幅,止好暂且不说。
等到
下一期,我要作一篇小东西,专论这件事,到那时候,还要请你指教才好。

                        徐炳昶。
三月三十一日。


         ※        ※         ※

  〔1〕本篇最初分两次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三月二十日、四月三日北京《猛进》周
刊第三、五期。

  〔2〕旭生 徐炳昶(1888—1976),字旭生,河南唐河人,当时任北京大学哲
学系教授,《猛进》周刊的主编。

  〔3〕《猛进》 政论性周刊,一九二五年三月六日创刊于北京,一九二六年三
月十九日出至第五十三期停刊。

  〔4〕玄伯 李宗侗,字玄伯,河北高阳人,当时任北京大学法文系教授。
《猛
进》周刊自第二十七期起,由他接编。

  〔5〕指徐树丕,字武子,号活埋庵道人,江苏长洲(今吴县)人,明末秀才。

明亡后隐居不出。
著有《识小录》、《活埋庵集》等。

  〔6〕“强聒不舍” 语出《庄子·天下》:“强聒而不舍者也。

  意思是说了又说,不肯停止。

  〔7〕“戊戌政变” 一八九八年(戊戌)光绪皇帝采纳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康
有为等人变法维新的主张,于六月间开始,任用维新人士参预政事,颁布新法,推
行新政。
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强烈反对,于九月发动政变,囚禁光绪,杀害
维新运动领袖谭嗣同等六人,并通缉康有为、梁启超,废除新法,维新运动遂告失
败。
历史上称为“戊戌政变”。

  〔8〕《新青年》 综合性月刊,“五四”时期倡导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
义的重要刊物。
一九一五年九月创刊于上海,由陈独秀主编。
第一卷名《青年杂志》,
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
一九一六年底迁至北京。
从一九一八年一月起,李大钊
等参加该刊编辑工作。
一九二二年七月休刊,共出九卷,每卷六期。
鲁迅在“五四”
时期同该刊有密切关系,是它的重要撰稿人,并曾参加该刊编辑会议。
“思想革命”,
指《新青年》提倡的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化革
命运动。

  〔9〕《第一小报》 北京出版的小型日报。
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日创刊,自创
刊日起曾连载译自日文的《常识基础》一书。

  〔10〕《群强报》 北京出版的小型日报。
一九一二年创刊,内容不注重时事
新闻,大部分是低级趣味的文字。

  〔11〕皇帝何在,太妃安否 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清帝
溥仪(宣统)于二月十二日被迫退位。
按照当时所订优待皇室的条件,他们仍留居
故宫;直至一九二四年十一月才被冯玉祥驱逐出宫。
这里是说溥仪等被逐后,当时
还有人在关心他们的命运。

  〔12〕禁缠足 清顺治二年(1645)、康熙元年(1662)、三年清廷曾先后下
过禁止缠足的诏文,但未严格执行,而且在一六六八年重新开禁。
关于垂辫,一六
四四年清兵入关及定都北京后,即下令剃发垂辫,但因受到各地人民反对及局势未
定而中止;次年五月攻占南京后,又下了严厉的剃发令;限于布告之后十日,“尽
使(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如“已定地方之人民,仍
存明制,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无赦!”这件事曾引起各地人民广泛的反抗斗争,
有许多人被杀。

  〔13〕Brehm 勃莱姆(1829—1884),德国动物学家。
著有《动物生活》等。


  〔14〕Fabre 法布耳(1828—1915),法国昆虫学家。
著有《昆虫记》等。

  〔15〕指出现于一九二二年前后思想和文艺界的一种情况。
曾经参加过五四新
文化运动的胡适等人站到反动势力方面去之后,于一九二二年创办《努力周报》,
在它的副刊《读书杂志》上,劝人“踱进研究室”、“整理国故”。
同时还有一些
人提倡所谓“纯文艺”,主张作家固守“艺术之宫”。
这类思潮在当时不同程度地
产生过坏的影响。

  〔16〕中庸 《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据宋代朱熹注:
“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程子曰: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我的“籍”和“系”〔1〕

  虽然因为我劝过人少——或者竟不——读中国书,曾蒙一位不相识的青年先生
赐信要我搬出中国去,〔2〕但是我终于没有走。而且我究竟是中国人,读过中国书
的,因此也颇知道些处世的妙法。譬如,假使要掉文袋〔3〕,可以说说“桃红柳绿”,
这些事是大家早已公认的,谁也不会说你错。如果论史,就赞几句孔明,骂一通秦
桧〔4〕,这些是非也早经论定,学述一回决没有什么差池;况且秦太师的党羽现已
半个无存,也可保毫无危险。至于近事呢,勿谈为佳,否则连你的籍贯也许会使你
由可“尊敬”而变为“可惜”的。
  我记得宋朝是不许南人做宰相的,那是他们的“祖制”,只可惜终于不能坚持。

  〔5〕至于“某籍”人说不得话,却是我近来的新发见。也还是女师大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