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3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梦中。只是那强烈的痛楚传来,清晰地告诉他,这不是幻觉。

    陆承启继续调侃道:“朕是说,徐卿这封奏折,大有可取之处。”

    徐崇光总算从震惊中恢复过来了,好歹也是内阁首辅,抗击打能力杠杠的。“陛下不觉得不妥?”

    面对徐崇光试探性地问话,陆承启实话实说道:“不妥之处嘛当然有!”徐崇光一听就知道,得了,小皇帝这是欲擒故纵。不对,应该说是避重就轻,肯定要说他那一套什么“经济理论”了。

    不愧是内阁首辅,陆承启想说什么,他都预先知道了。这不,陆承启开始说了:“徐卿奏折里说,普天之下,民若为商,则不事耕种,不事劳作,一心牟利这句话就有问题。据朕所知,这从商并非易事,也需辛勤劳作,方能换回钱财。打个比方,张三种了十亩麦子,他若不拿去卖,就只能自己吃。可这十亩麦子,他能吃好几年,可他一年就有这么多石麦子了,再多几年,岂不是更多?而李四是养蚕的,他辛辛苦苦养了蚕,结成丝,做成衣裳,却只能自己穿,那他能穿多久?需要麦子的换不来麦子,需要衣裳的换不来衣裳,这岂不是乱套了嘛!徐卿做过户部尚书,这道理该懂吧?”

    “陛下,老臣不是要彻底禁商”徐崇光急于表明自己,想要辩解一番。陆承启也是知道的,挥了挥手,让他稍安勿躁。

    “这时候,要是有个商人,以市场价收购张三的麦子,卖给李四又用市场价收购李四的衣裳,卖给张三,结果三人各取所需,岂不是皆大欢喜?当然,朕只是打比方,期间肯定有更多的人买这个,卖那个。实在没东西卖的,只能卖头脑,卖体力了。徐卿啊,堵不如疏,这你也知道。一棍子不能敲死一船人,经商有坏处,但好处更多。我等要做的,便是趋利避害。”

    徐崇光没有吱声,他冷静了下来,知道小皇帝是劝不动的了,也不想白费口舌。

    “不过”陆承启突然话头一转,“徐卿这奏折里,其他方面还是颇有可取之处的。就拿官员及其亲属不得经商这一条,朕便觉得可取。只是,亲属不得经商,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官员不得经商,这是为了朝廷着想。若是一心扑在赚钱去,朕便会成全他。”

    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陆承启的语气有点凌厉,让徐崇光蓦地看到了一丝曙光。

    “还有,商人垄断,囤积货物,哄抬商价也是一个顽疾。朕想了想,还是要将大顺律补齐了,若是灾荒年间,一些不法商人囤积粮食,那岂不是拿人命当草芥?这个的确要深思,以杜绝后患”

    徐崇光开口说道:“陛下英明!”

    陆承启摆了摆手,说道:“别忙着恭维,朕还没说完。徐卿你说这些商人漠视传统伦理,也是值得商榷的。朕推崇端木遗风,诚信买卖,可偏生有些人啊,要无奸不商。卖假货的,卖酒掺水的,缺斤短两的大有人在。先前户部人手不够,朕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在商人渐多,是时候要颁布政策,抑制这些不良风气了”

    徐崇光很想提醒陆承启,这无奸不商并不是贬义词,而是褒义词,原来应为“无尖不商”。这时的老百姓买米以“升斗”作量器故有“升斗小民”之说,卖家在量米时会以一把红木戒尺之类的工具削平升斗内隆起的米,以保证分量充足。钱货两讫成交之后,商家会另外盛点米加在升斗上,如是已抹平的米表面便会鼓成一撮“尖头”,尽量让利。量好米再加点添点,已成习俗,即但凡做生意,总给客人一点“添头”,这是老派生意人的一种生意噱头,这一小撮“添头”,很让客人受用,故有“无尖不商”之说。“无尖不商”还体现在去布庄扯布,“足尺放三”、“加三放尺”拷油、拷酒都有点“添头”。只是这些事情,就不必对陆承启说了,徐崇光自己能理解就行。

    “徐卿,你这奏折尽写了奸商不法之事,却没有对应之策啊?”陆承启有点不满地说道。未完待续。

    。。。

第六百六十五章:讨论商法

    徐崇光愕然,甚至没有反应过来。他本以为,小皇帝看进去了都算大功告成,没曾想小皇帝居然纳谏了!徐崇光一时半会脑袋转不过弯来,只想看看今日太阳是不是从西边升起来了。他看了殿外,对了,今天是阴天,没有太阳。

    陆承启也被徐崇光的动作搞糊涂了:“徐卿,难道有人在外面窃听不成?”垂拱殿是大顺最机密的地方,外面有着重重守卫,如果真的有人窃听的话,那不得了,整个皇宫都要鸡飞狗跳。毕竟敢潜入皇宫的,肯定是武功卓绝的高手。

    徐崇光总算捋顺是怎么回事了,想必是这小皇帝太看重商业,所以想着规范这个行业。小皇帝还询问有什么解决办法,表面上却不动声色,想来已经胸有成竹了。与小皇帝共事了两年多,徐崇光已经渐渐摸清楚了他的脾性,心中连连叹息。

    “回禀陛下,臣确实有些想法,只是……”

    陆承启笑道:“此间又无外人,但说无妨,朕洗耳恭听。”

    “臣不敢!”徐崇光连忙说道,洗耳恭听,他可没有这个胆子。“臣以为,对付奸商,以小惩大诫为主,以仁义辅之。”

    陆承启一愣,他没想到,这小老头居然也是推崇法治的。小惩大诫,摆明了是要用重典啊:“朕要闻其详!”

    “前朝时,数人入酒肆,味酸且淡,乃共嘲此酒。一人云:酒,何处漫行来,腾腾失却酉。诸人问云:此何义?答云:有水在。臣以为,此类人,一旦有真凭实据,皆可捉拿归案,重打二十杖,责令改之。如不改,则取而代之。”徐崇光风轻云淡地说道,陆承启看了一阵又一阵地心惊肉跳。

    杖责,可不是闹着玩的。这里面有很多门道,要是罪不至死,那就轻轻打。要是重重打在背脊上,不出十杖,肯定一命呜呼。哪怕身子强壮,撑得了一时,也要伤筋动骨。打的地方也有讲究,要是打臀部,肉多,抗击打一些,哪怕再重,也不过是写皮外伤。要是打背脊,那就惨咯,伤及脏腑,哪怕养好了伤,也会留下暗伤,天阴落雨时,隐痛难忍。更要命的是,如果不改正,那就直接没收资产,这简直是要人家性命啊!

    徐崇光说得轻巧,陆承启听得心惊,心道:“不曾想这小老头这么狠!”

    但他也知道,一些人利欲熏心之下,甚么事都做得出。后世这样的食品安全问题,还少吗!小惩大诫,硬是要得!要是不用重典,恐怕这些奸商,真的会“涌现”出来的。毕竟能抵得住金钱诱惑的人,还是太少了。

    “徐卿说得有理,除此之外呢,朕记得,还有人缺斤短两的……”陆承启是重生人士,对于这缺斤短两的行为,不算陌生。在后世,要是哪天去菜市场没骗你一二两的,都不是做生意的。

    徐崇光有点不以为然,因为这时候的缺斤短两的人,并不多见。这就要从一个词说起了,“半斤八两”。众所周知,这时的一斤为十六两,半斤为八两。为什么不是十进制,要弄十六进制这么麻烦?这里面大有学问所在。

    这时的秤,有秤盘,有秤钩,还有秤砣、提绳、秤星。秤杆上便有十六个刻度,每个刻度代表一两,每一两都用一颗星来表示。这十六颗星都是有来头的,秤杆上的七颗星是代表北斗星,六颗星代表南斗星,除这十三颗星外还余三颗星,分别代表福、禄、寿三星。如果商人给顾客称量货物少给一两,则缺“福”少给二两,则表示既缺“福”还缺“禄”少给三两,则“福”“禄”“寿”俱缺。这时的百姓,都很讲究因果报应,这可以称得上是了不起的毒誓了。

    在杆秤提绳和福星之间有颗大星,当秤砣挂在这一位置,秤盘又无任何东西时,提起提绳,则两边重量相等,秤杆平衡。这颗大星则叫“定盘星”。“定盘星”则被赋予了公平、公正、公开之意,也是秤杆上的零刻度,一当开秤,就定下盘来,是以为定盘星。

    虽然有人笃信因果报应,但也有不在乎的人存在。当从商成风时,这样的事情就算不得什么了。在白花花的银币,亮澄澄的金币面前,良心是个什么东西?徐崇光为何要抑制商业?皆因商人没有道德底线,只要能赚钱,他们甚至会鬻儿卖女!这等丧尽天良,不顾伦理之事,当然不能被这时候的主流文化,也就是儒家文化所认同,是以徐崇光对商人,从未有过好感。

    既然小皇帝问到缺斤短两怎么办,徐崇光思虑了一番,才答道:“诸市私斗尺秤度,每年八月诣金部、太府寺平校,不在京者诣所在州县平校,并印署,然后听用。未经官府印署秤杆,不得使用。如有用之,则杖责二十。陛下可设监察,一月多检,以防止漏洞……”

    徐崇光说的是凡官私度量衡器具,每年八月必须送交有关官府检验校正。经检验校正后的度量衡器具,由有关官府签署封印后方可使用。所以,如果量布用的木尺、称重用的铜秤不符合法定标准的话,其持有人便将受罚。

    这还没完,徐崇光继续说道:“……诸以伪滥之物交易者,没官短狭不中量者,还主。”这就是说卖布匹的,如果整绢长度不满四十尺,或者宽度不满五尺,严重的话卖布商人是会挨板子的,资产还要收没,真是狠!

    陆承启听了觉得没什么,要是后世法律都这么严的话,估计没什么人敢缺斤短两,掺假造假了。

    “那以次充好如何做?”

    徐崇光立即说道:“如钱货两讫前,立有契约为证,三日内如有以次充好之嫌,买家可退货,卖家须退钱。如不退之,买家可报官。一旦裁定卖家理亏,则强令退货,并笞四十。”

    陆承启心道:“嘿嘿,这小老头真心黑,退了货还要抽人家鞭子。不过,我挺喜欢的……”未完待续。

第六百六十六章:报纸引导

    ,。

    “徐卿此法,朕以为可行。这样吧,徐卿且回去,整理成条律,再呈与朕批阅。待朕阅过,再交由大理寺、刑部去核准,是否与《大顺律》冲突。若无,则《大顺律》再成新法,诏告天下。”陆承启也是雷厉风行,虽然先前宽松的政治环境,给了商人许多便利。一些商人也捉住了空子,弄一些擦边球,行一些不法之事。这股风气,逐渐有蔓延的趋势。

    陆承启是要振兴商业,可不是什么商业都振兴的。先前出手整治囤积食盐的盐商,狠狠打掉了贩卖人口一案,就给世人一个警醒。朝廷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一旦较真起来,倒霉的还是你。这些由政治释放出来的暗示,相信许多精明的商人已经嗅到一丝危险的意味,及时收手了。可还有一些掉进钱眼去的,只管赚钱,什么是良心,能吃吗?

    陆承启突然想起徐崇光奏折里面首起的那则故事,觉得挺有道理的。徐崇光是进士出身,文笔那是没得说,只是原文过于晦涩,陆承启那半桶水的古文水平,只能说出个大概来。这个故事大意是:徽州有一个商人,起先只带千钱外出做小生意,后来成为一个富翁。回到家乡,吹嘘说自己有致富奇术,所以很快就积资百万。

    于是,乡里闻风赶来,登门请教他的致富奇术。这个商人待客人坐定,遂开口说:“求富不难,你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