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抗战之泣血残阳-第1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路经平绥路西迁。一部分往大同、包头,一部分再由大同沿同蒲线至太原,并以太原为主要汇集地,进一步向陕西迁移。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北平即有人西迁,吴宓1937年7月28日的日记中提及,“宓谓同人多有由平绥路赴大同、太原者。苟K(编者注:“K”为此母女姓氏缩写)母女愿出京,只此一途”。平绥路难民救济专员孙显卿致赈委会的电文也说到,“现冀察晋各战区难民来并(编者注:“并”为山西省省会太原的简称)者络绎于途”。这些到太原的难民再经同蒲路运走,至潼关转车,他们“多去西安,去豫鲁者少数”。又有一些难民是经平绥线西至包头的,“以九月杪(编者注:“月杪”,即月末)平绥路难民络绎逃跑,现在五百余人”。值得一提的是,经平绥路迁徙的难民以学生与低级公务员居多,如住在太原难民收容所的200余人中,“多为学生与低级公务员”。

  华东区以上海为中心,在战火燃至上海之前,上海即已风声鹤唳。据竺可桢记载,1937年8月6日早晨至上海北站,发现“站上行李山积,出口处亦有行李堆积,致行人甚难出入,脚夫忙甚”。雇车至沧洲饭店,至则发现房间已满,“闻上海搬家者日来甚多,大抵由闸北、南市搬至租界,租界屋均人满”。

  该地区的难民,主要分三路迁往后方。

  第一路北上至苏北等地。上海、昆山、嘉兴、常熟等地的难民或乘火车,或搭轮船帆艇,或徒步去往吴县,自吴县经京沪铁路、或者从水路经运河北上,至镇江后渡江到江都,然后从江都前往苏北的高邮、宝应、兴化、泰县(今泰州)、东台、淮安、淮阴、涟水、泗阳等地。

  第二路沿沪杭甬线南迁,有的再转浙赣铁路去往南昌等地。经此路线者,主要是原籍浙赣等地的旅沪人口,因避难而回乡。

  第三路沿江西上。这条线路在上海陷落后尤其繁忙,京沪一带人士与从北方南下京沪地区的人士多经此路内迁。陈达11月19日自上海到达南通时,与他同日到的“共四轮,约七千余人”;而与他同日到汉口的轮船,“俱由上海或南京上驶,共载旅客及难民一万余人,据说近一星期来每日如此”。

  在难民迁徙后方的同时,上海租界也承担了很大一部分难民。八一三事变爆发后,虹口、闸北、杨树浦一带的中外居民,大批地涌向苏州河南两租界地。“外白渡桥”以及外滩大道上,人流滚滚,“途中搬运箱笼之车辆,自早至夜,未尝停止”,“白渡桥上的人,拥挤得如钱塘江的怒潮,奔腾澎湃地在寻求出路。那时,地上婴儿的哭声,行走迟缓的老弱的男女,被压在地上的呼救音,呼儿唤女的悲啼声——这一切的声音,震动天地,惨彻心脾。又因人心慌乱,亟望逃出战区,所以人如蜂拥……难民为了要逃生,衣箱也抛了,被褥也丢了,满路尽是遗弃物,把宽阔的马路,弄得隘狭难走了”。11月4日晚,日军在杭州湾金山卫登陆,10日,日军在浦东登陆,南市及远至徐家汇的华界居民以汹涌之潮涌向相邻的法租界。法租界在11月10日发出关闭铁门的通告。大批大批的难民于是便被铁门挡在了界外,其时头顶时有日机飞掠轰炸,有家不能归,财产不随身,饥寒交迫,“难民比前更多,箱笼被褥,木器家具,千车万担,绵延数里,呼号啼哭,惨不可喻”。

  京沪沿线的丹阳、常州、无锡、苏州等地难民,有的逃往南京,有的迁到内地,绝大多数暂时移至长江以北避难。

  从南京沦陷至汉口沦陷

  这一阶段,武汉由于其交通的便利和是政府的所在地便成了众多难民的集中地。包括难民在内的大批人口移来武汉,使武汉的“人口陡增至一百五十余万”。由于难民的大批到来,武汉三镇到处是衣衫褴褛、面色焦黄的难民,到处都是胸前挂着白布难民条、面呈病态的难童。

  战争进行到1938年夏,武汉已岌岌可危。8月1日,汪精卫代表国民党中央在武汉宣布:中央党部及国民政府各院部会驻汉办事处一律撤销,限期迁往重庆。从政府西迁的过程来看,其内迁进程遵循了从南京一武汉一重庆的模式。有人估计,当1937年底国民政府西迁时,陆续乘船西上至重庆的各部官员及所有公务人员有万余人。

  为了保全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国民政府与教育界人士做出了将高校内迁的举措。学校内迁,带动了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和上万名青年学子迁至后方。在学校内迁过程中,这些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自身也受到深刻的教育,正如陈达所说,“他们在这恐怖的战争中,亲身体验着动荡的生活……青年人备尝这种艰苦的折磨,使他们爱国的热情交炽,更有助益于个人坚定自己的信念;老年人经这番艰苦的训练和辛劳的工作,一旦到他们安顿下来,就会更坚定了他们在这新社会所感受的经验”。

  抗战初期,还有大量上海和东部的厂矿内迁。估计整个战争时期,有4万多技术工人从沿海迁往内地,其中绝大多数曾在1938年到达武汉。在这次搬迁过程中,大约有10。8万吨设备从武汉运走。在国家资助下,1万工人也迁走了。


第二百零二章 难民

  何建业在凤凰咀一线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在江西清江的何复初也不好受,自从淞沪开战以来,本着人道主义和二弟的交待,一直在接济路过的难民,随着中国沦陷的区域越来越多,逃亡武汉的难民越来越多,很多从九江、湖口等等附近沦陷区过来的难民到达南昌一线再也不走了,很多难民就在此留下了,从事着何家安排的活计,靠着一个壮劳力的收入艰难的养活一个家庭。

  “老爷,不好了;人越来越多了啊!我们的粥蓬开不下去了啊!”林老二跑到何复初的面前说道,

  “什么情况?只是接济这些人一顿稀粥,没那么艰难吧!再说我们海上的粮食不是快到了吗?”何复初说道,

  “是!当初你虽然骗二少爷说是从滇缅公路进口的粮食,可是从广州过来的火车车皮越来越难搞到,粮食到了广州恐怕也很难运过来了。”林老二担忧的说道,

  “我们的存粮还有多少?”何复初问道,

  “葛岭还有几百吨,可是按照难民的这个聚集速度,恐怕坚持不了多久;关键是难民现在在我们的粥蓬附近不走了啊!他们纷纷要求用工作换取粮食,可是我们没那么多事情让几十万的难民做啊!再说粮食也不够啊!”林老二说道,

  “我们的工厂和矿区还有人力缺口不?特别是矿区,人员够两班倒没?”何复初问道,

  “老爷,那那都人员爆满啊!自从淞沪开战以来,你知道我们现在养了多少人吗?足足20万啊!”林老二摊着手说道,

  “没这么多吧!给我们干活的最多不到7万人吧!”何复初惊讶的问道,

  “是啊!可是这些人有老婆、有小孩、还有很多人有老人;这都是靠我们的工钱养活啊!现在的粮食越来越贵,这个月的工钱那些人都不要了,就一个要求啊!就是能养活他们的亲人就好。这我还没来得及说呢。”林老二说道,

  “都是乡里乡亲的,能尽量帮就尽量帮吧!二弟送回来的那些伤残老兵可别给我懈怠了啊!那都是战场上给二弟挡子弹的胞泽弟兄,饿着我们自己都别饿着他们。有什么要求尽量满足!”何复初强调道,

  “这你放心,家里所有的老人都知道这些人怎么来的,没人敢瞧不起;可是那些老兵不消停啊!本来让他们练民兵只是让他们有事情可以做,不至于干傻事,可是老爷啊!这帮老兵是真把这当工作了啊!散步在各个矿区和工厂的壮丁,白天干活,每天早上和晚上跟着他们训练,每天四个小时,雷打不动,谁要敢龇牙,立即就是一顿臭骂啊!那些壮丁们也不敢不服从,都是逃难过来的,知道在这个乱世,离开了何家不仅自己的饿肚子,他们家中的老人和孩子根本活不下去,所以所有的人都非常努力。”林老二一口气说道,

  “都有多少人了?”何复初问道,

  “老爷,什么多少人?”林老二疑惑的问道,

  “接受训练的那些壮丁。”何复初说道,

  “哦,可以自由行动,能训练壮丁的老兵一共回来了近1200人,他们每人差不多训练了100人左右,现在我们矿区和工厂的壮丁基本都训练的差不多了。差不多快10万人了。”林老二说道,

  “嗯,粥蓬继续开;粮食不够从葛岭先调!明天,你准备一下,我去南昌看看情况去。”何复初说道,

  “好的,老爷!”林老二退出了书房,

  何复初扶着额头躺在书房的椅子上,自从淞沪抗战以来,每一天最多就睡5个小时,困了累了就在车上打一盹,这么长时间下来,何复初头上的白头发明显比黑头发多;何府的产业也逐渐转向了亏本经营,钱没赚上,还把美国公司赚的钱亏了进去,眼见这难民越来越多,政府的救济力度和组织疏散人力不足,导致大批难民倒在了迁徙途中;在这场迁徙的战争中,清江何家的名声也随着难民的口口相传在迁徙的人群中传开。。。。。。

  德安到南昌的山路间,一群从山东、江苏、安徽千里迢迢逃难的的人群在山路里面艰难的跋涉,里面有老人、孩子和孕妇,大部人已经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青壮年艰难的背负着全家的仅存的财产,照顾着老人和小孩,在这场迁徙的战争中,已经没有亲疏之别;相互帮助着艰难的前行。。。。。。

  “妈,你再坚持坚持啊!俺们从山东那大老远的地方都过来了;眼看到地方了啊!去了南昌,有何大善人的接济,我们肯定可以熬过去的。”一个魁梧的山东大汉哭着看着已经气若游丝的老母亲,

  “儿子,没、没用了;照顾好大孙子。”这个年龄并不是很大的妇女咽下了气,穿越了上千公里的路程,一路上到处躲避鬼子、汉奸、土匪的围堵,终于在这最后的不到100公里的路程上倒下了,死在了荒郊野岭。。。。。。

  “哥几个,来帮把手,挖个坑吧!”几个皮包骨头的汉子说道,

  。。。。。。

  就这么一路走,一路埋,身体不好的、老人是一路走过来,不断的减少,然后在经过山区或城镇的时候又汇入新的人群,这些难民的迁徙之路是一条白骨之路、血泪之路。。。。。。

  清江,何府大院书房,何复初仰头长叹道:“哎!就打到九江了啊!很快就是南昌了。家门口了!”

  “咚、咚、咚”书房的敲门声响起,

  “老爷,老夫人叫你过去一趟!”门口传来林老二的声音,

  “好,知道了!马上就去!”何复初站起来整理了下衣服,拍了拍脸,振作精神,推开门,朝着老太太的佛堂走去;

  “妈,您找我?”何复初问道,

  “嗯”何林氏放下手中的佛珠,指着前面的蒲团,说道:“坐!”

  “妈,有事您说就好了。”何复初心说:我这还忙着呢?

  “有没有老二的消息啊!最近老二没捎信回来?”何林氏问道,

  “没呢?老二的部队在九江跟日本人干呢?没他什么消息,不过我跟他们军长都打好招呼了,有什么事保证立即通知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