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传奇-第3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等到郑勋睿布置,徐望华就开始思考应该怎么做了。

徐望华的身边,已经有好几个人了,文坤和李攀龙是其中最为突出之人,两人的学识不算是很高,李攀龙是庠生,也就是可以享受禀粮的生员,文坤虽然也是生员,但没有资格享受禀粮,但两人都非常灵活,做事情也有着特别的手段,不管多么困难的事情,他们总是能够想到解决的办法,特别是文坤,大事小事都能够处理。

这让徐望华特别的感慨,有些时候学识不能够代表一切,能力才是最为重要的,学识不够可以通过学习弥补,更可以通过处理诸多的事宜增长见识,但能力不足,尽管有着一肚子的学问,那也是没有多大作用的。

如何的撵走东林书院,让复社和应社在淮北无法开展任何的活动,这是有着不小难度的,官府肯定不能够公开的动手,那就处于劣势了,京城里面的钱士升等人,一旦知晓淮北官府动手了。肯定是要掀起波浪的。

文坤想到了办法,他是从钱粮方面出发的。

不管是东林书院,还是复社和应社,想要开展活动,或者是教书育人,总是需要消耗钱粮的。只要从钱粮方面做文章,那就可以断绝其经济来源,一旦没有钱了,其自然是难以维持下去的,至于说支持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的,主要还是商贾,其次是士大夫,官府不能够直接动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但可以动商贾。甚至是士大夫。

文坤提到了这个办法,得到了徐望华的赞许,一旦商贾和士大夫都不提供钱粮方面的支持了,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肯定无法维持了。

淮北的老百姓,对于官府有着高度的认同感,这也是各级官府大胆做事情的后盾。

一切商议完毕之后,徐望华决定给郑勋睿禀报了。

徐望华带着文坤、李攀龙和梁兴力等人,进入了东林书屋。

“大人。关于彻底清理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的事宜,属下和文大人、李大人、梁大人都商议过了。已经拟好了条陈,请大人过目。”

郑勋睿接过文书的时候,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一次你们居然主动想办法了,很不错啊,其实此次吴伟业巡按淮北,就是很好的机会。朝廷不是想着我和东林党人互掐吗,那我就满足他们的心愿,在淮北动手,想必皇上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会很高兴的。可惜我是另有目的的。”

说完这些话,郑勋睿低头仔细看起文书来。

一刻钟的时间之后,郑勋睿将文书放到了桌上,脸上再次露出了笑容。

“这个计划很不错啊,人都是要吃饭的,饭都吃不饱了,还谈什么读书学习,从钱粮的方面,断绝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的来源,让他们自动离开淮北,这个办法很好,就算是钱士升和侯询等人,也是无可奈何的,不过有一件事情,你们需要想清楚,那就是东林书院等离开淮北之后,如何的能够团结这些读书人。”

郑勋睿说完之后,徐望华有些为难的开口了。

“大人,此事属下也考虑过,不是很好操作,若是成立其他的什么会社,会被朝廷认为是结党营私,适得其反。”

郑勋睿哈哈大笑了。

“这件事情很简单,扩大县学、州学和府学的规模,吸纳更多的读书人读书,这无非是多出一些钱粮,总督府拿得出来这些钱粮,至于说县学、州学和府学教授什么知识,那就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如此岂不是将绝大部分的读书人都团结起来了吗。”

徐望华拍了拍额头。

“大人这个办法是绝佳的,如此还能够让淮北在乡试和会试的时候,出更多的人才啊。”

“不错,但有一点必须要强调,那些什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观点需要转变,教授知识的先生才算是真正的先生,乡试和会试的主考官,不是什么恩师,这一点务必让诸多的读书人明白,朝廷之中绝当营私情形的泛滥,全部都是因为这些认识才形成的,主考官是东林党人,举人和进士就要加入到东林书院,主考官是浙党人,那举人进士就要加入到浙党之中,如此的做法,弊端太大。”

很快,漕运总督府下发了文书,各级官府开始清理所有的商贾,重点清理商贾捐赠钱粮的情况,一旦清理出来之后,官府视情况予以处理,既然商贾有钱粮捐出去,那不妨给各级的官府捐赠一些,而且这样的捐赠要成为惯例,只要发现有此类的情况,那么商贾就必须给官府捐赠,当然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捐赠给穷苦的百姓,如此的情形,经过官府的核实参与,可以对商贾提出来奖励,官府大力支持。

这一道文书下发下去的时候,不少人感觉到奇怪。

但很快有人明白此举的意义了,毕竟不少的商贾,每年都要给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捐赠不少的钱粮的,这一次官府清理,这些捐赠自然冒出来了,要知道商贾需要承担洪门下达的保护费,还要给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捐赠钱粮,本就有些吃力了,可还要给官府捐赠,那岂不是要破产了,可商贾既然可以给东林书院等捐赠,自然是富足,那也可以给官府捐赠,让官府救济更多的百姓。

没有谁是傻子,商贾很快明白其中的含义了。

其实淮北的商贾,给东林书院等的捐赠,已经变得很是勉强,毕竟淮北完全被总督府控制了,东林党人在这里没有丝毫的地位,无法保护商贾的利益,商贾必须给洪门缴纳保护费,如此的情况下,商贾继续给东林党人拿钱拿粮,内心肯定是不情愿的。

这一次官府清理,正好给了诸多商贾理由,让他们不愿意继续给东林书院等捐赠了。

其次就是士大夫了,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士大夫,你士大夫不是有钱吗,那好,你愿意捐赠,官府是欢迎的,但你可不要忘记官府了,官府每日里那么忙碌,也是保护了诸多士大夫的利益,那也一定要给官府捐赠的,你若是不愿意捐赠也可以,官府不会勉强,但官府缺乏钱粮,做事情必定会有影响,那你士大夫家里遭受了什么事情,官府就不一定顾得上了。

谁都知道洪门是总督府直接控制的,洪门也直接控制各地的势力,不管是黑道白道,都要听洪门的,否则在淮北无法立足,这些白道黑道才不在乎你什么士大夫,到时候小偷光临府邸,造成了重大损失,那就没有地方去说理了。

这一手的效果非常好,几乎在一夜之间,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失去了任何的经济来源,没有了钱粮,他们根本无法维持,其实士大夫和商贾也明白,总督府就是将矛头对准东林书院等的,这也怪不得总督大人,你东林党人在朝廷之中掀起了诸多的风浪,就是想着对付总督大人,人家现在出手对付你,那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东林书院在淮北无法立足,复社和应社也无法维持了,这期间,钱谦益专门到南京去找到了兵部尚书刘宗周,希望刘宗周能够出面干涉,但刘宗周明确拒绝了,朝廷里面发生的那些事情,刘宗周自然是知晓的,他不会搀和进去,对于朝中钱士升和侯询等人的做法,他是看不惯的,何况前面还有四公子的前车之鉴。

钱谦益等人,包括钱士升和侯询等人,只能够眼睁睁看着这一切的发生,看着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迁出淮北的四府三州,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沉重的打击,要知道南直隶是东林党人最大的依靠之地,东林党人在淮北失去影响力,等于是失去了大半壁的江山。

这件事情很快也传到朝廷里面去了,皇上没有任何的表示,甚至都没有询问。

已经回到京城、出任东厂提督的高起潜,专门给郑勋睿写信了,信函之中,也提到了朝中对此事的看法,赞成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但绝大部分人都是沉默的,没有任何的态度。

这让郑勋睿很是高兴,本来以为东林党人会大力反扑的,想不到没有任何的动静,看来书生造反十年不成的话语是有道理的,貌似强大的东林党人,其实骨子里是软弱的,当然强硬的东林党人,肯定是存在的,可惜数量太少了,再说郑勋睿做事情,都是做好了一切准备的,让东林党人找不出任何的破绽。

经历了李岩和红娘子的事宜,郑勋睿做事情早就变得异常稳重了。

第四百八十九章老将出马

崇祯十一年的九月,秋高气爽。

郑勋睿的心情也是很不错的,郑家军已经扩展到八万人,其中陕西一万五千人,复州和蓬莱三万五千人,这里面包括已经归于郑家军建制的蓬莱水师,淮北驻扎三万人,可以说郑家军已经成为大明最为骁勇的军队,但郑家军依旧沿袭一个传统,那就是不要朝廷出一钱银子的军费,故而对于郑家军具体的数额,知道的人并不多。

淮安火器局正在开足马力生产,毛瑟枪源源不断的装备郑家军将士,红夷大炮也正在逐渐配备炮兵营,火器局按照要求不断的培训炮兵营和神机营的将士,此外火器局正在研发一种新型的枪支,这种枪支被誉为阻击枪,要求射击的精准度更高,距离更远,杀伤力更大。

洪门收取的保护费,初期是坎坎坷坷的,遭遇到不少的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洪门惩处力度的加大,商贾也渐渐明白了,若是他们强行反抗,结局一定是很惨的,其实商贾也明白,所谓的保护费,其实就是商贸赋税,都是按照经营规模大小不等确定下来的。更为关键的是,因为各级官府关心百姓的利益,抑制士大夫的贪婪,让老百姓能够休养生息,手中有粮食和银子的老百姓,也能够买更多的东西,这也促使商贸更加的繁荣,商贾能够从中挣到更多的银子,而漕运的正常和兴旺,更是给了商贾大量赚钱的机会。

不过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基本被排挤出了淮北,可以说是灰溜溜离开的,而淮北府州县他们的府学、州学和县学。大幅度的扩展规模,吸纳更多的读书人进入,生员和童生全部可以进入其中学习,准备参加县试的部分读书人,经过村镇的推荐,也可以进入到其中学习。按照郑勋睿的要求,县令、知州和知府都要挤出时间,参与到授课之中的,这就让府学、州学和县学的档次大幅度提升,绝大部分的读书人都愿意参与学习。

淮北终于按照郑勋睿规划的步骤发展,没有经历多少的流血厮杀,没有遭遇太多的波折,没有损耗当地的元气,一切都显得很是平稳。

淮安码头。一位相貌威严、须发皆白的老人,在几个中年人和年轻人的陪同之下,走下帆船,老人虽然年纪很大,但精神非常好,不需要任何人扶着,老人没有急着离开码头,而是在码头上四周走走看看。时不时的询问码头上的一些人,也不知道是询问什么情况。

码头上的人很多。没有谁特别关注这位老人。

老人在码头停留了足足一个多时辰的时间,尽管老人看上去是饱经风霜的,不过脸色也出现了数次的变化,大概是对码头上的一切都感觉到好奇。

离开码头之后,老人朝着淮安府城而去,身边的人劝他乘坐马车。但老人拒绝了。

大明出门是需要凭借官府开出的证明的,不过这一点在淮北早就废除了,任何人进入淮北的府州县,都不需要查明身份,进入城池的时候。守卫的军士不会看你的随身证明,这是总督府的要求,任何人都不得违背。

总督府,郑勋睿的脸上带着微笑。

“想不到啊,孙承宗老先生居然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