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帝库阁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珍玩-第4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说清朝初年,宫里藏有三四十方玉玺,还有一方差点儿就被认定为传国玉玺了,但是就在乾隆十一年,乾隆亲自认定,这一方也是假的!
  乾隆对古玉的鉴赏力是很高的,而且见多识广,他这个认定,唐易也认为不会有错。
  “辨伪玺”的下一句:又失真龙运河中。这事儿就大了!
  这说明,乾隆不仅识破了一方假的传国玉玺,而且还得到了真的!一来“真龙”指代的应该就是传国玉玺,二来与“辨伪玺”相对,也可以从旁断定。
  乾隆曾经得到过真的传国玉玺?这个历史上没有出现记载,正史野史都没有。如果他真得到过,这说明他没有声张,封锁消息封锁得很好。
  暂时不声张是有可能的,但是一直不声张就说不过去了。不过这一句里,也有说明。因为丢失在了运河中!还没声张就丢了,那以后就更不可能声张了!
  这个运河,应该就是京杭大运河。
  乾隆十一年“辨伪玺”,乾隆十三年痛失富察氏,那么得到真的传国玉玺,应该就是在这中间的两年!而从京城到济南,与京杭大运河产生交集,那也是很正常的。
  不过,乾隆得到了真的传国玉玺,为什么要带出宫呢?还是秘密带出宫,还是陪皇后出宫散心的时候带出宫。
  这一趟的打击还真不是一般的小,人玺两空。
  唐易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乾隆十三年春天,他带着皇后东巡,说是散心,但是路径却很特殊,去过孔林,又登泰山至岱庙。
  泰山在封建帝王心目中的意义,这个不用多说。泰山被尊为岱宗,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祭祀。这是一种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天地之礼。
  由此可见,乾隆不是随意带着传国玉玺出游的,他要和心爱的皇后一起,谒孔林,祭岱宗,共同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如果一切顺利,而后再昭告天下广而告之,我爱新觉罗弘历拿到了真正的传国玉玺!大清王朝万寿无疆!
  当然,这只是唐易推断的,乾隆怎么想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不过,从乾隆辨识出假的传国玉玺来看,他定然是十分慎重,虽然认定了得到的玉玺是真的,但是也没有贸然声张。他要走的这一套程序,也挺符合封建帝王的心理。
  结果太背了!传国玉玺居然丢了!
  至少乾隆是这么写的,怎么丢的那实在是没法查证了。虽然有点儿匪夷所思,这如果是丢在河水中,立即打捞回来的成功率应该还是挺高的。
  但丢了就是丢了,他这么写,那就是没找回来。这世上,阴差阳错的事儿太多了,皇帝有时候也不能幸免。
  现在这方“摛藻为春”玉玺,至少是十七年之后刻的,因为悼念富察氏那首诗是十七年之后写的。这说明,十七年间,乾隆也没能找回真的传国玉玺。


第895章 同行潭州
  “摛藻为春”玉玺中的“春”,倒是能和当年出行、人亡玺丢的时节配合,想必也应该是乾隆经常使用把玩之物,不然也不会暗刻这些内容。很像是一种突发奇想,虽然其中也蕴含着纪念的意味。
  京杭大运河是一条很特殊的水段,有人工河,有自然河,有设置落差,有常规水流,东西落入之后,如果当时找不到,那可真就麻烦了。因为连预测流向都很难。
  甚至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可能,比如清淤的时候被挖出却没发现,不知道埋在了谁家的菜地里。同时,就算是玉质很坚硬,也不能排除碎裂毁损面目全非的可能。
  总之是很难找。
  不过,这征集办要找的线索,应该就是这个了!
  唐易逐渐从震惊中平复下来,心说这征集办也真是够神的,居然能得到这样的消息。看来,消息当年还是走漏过,不过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形式就是了。而且过了几百年,只会更加模糊。
  唐易摇摇头,又看了看最后这两句:失内位兮长悲切,留遗恨兮万世梦。虽然纯粹是发感慨,但也是一个辅证。乾隆十三年的那次东巡,不仅失去了心爱的女人,也丢了刚搞到手不久的传国玉玺。
  乾隆一生写了几万首诗,堪称华夏数量第一,写诗如同现在发朋友圈一样频繁,不过却鲜有被后世传颂的。看来,晒成果,光靠数量也是不行的。
  如果刻在这龙鳞上的散句流传出去,就凭着与和氏璧传国玉玺有关,恐怕都会流传千古。
  整理了一下思绪,琢磨了一下结论,唐易最后忍不住自言自语说了一句:这是有线索不假,但是和没有线索又有什么分别呢?
  唐易又点了一支烟,顺手把那张白纸点燃,放到烟灰缸里烧了。
  这事儿,他决定暂时不告诉匡海生和蒋英年,首先这线索基本上作用不大,其次藏有这方“摛藻为春”玉玺的事儿他暂时还不想说出去。
  和氏璧传国玉玺,这样的东西,退一万步讲,就算是唐易最后真的拿到了,他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条模糊异常的线索,带给唐易的,只是暂时的震惊和兴奋,他最终让自己变得理性起来。这事儿,唯一能做的,就是暂时放一放,盲目追查的结果基本上是枉自徒劳,而且还可能走漏风声,带来负面作用。
  当然,暂时放一放不代表一直就这么放着,这事儿,心里是留下了一个眼儿的,真要线索透光的时候,那还是能抓住。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念叨着这句话,迎着月光,唐易离开了阁宝多,向家里走去。
  接下来的两天,唐易除了处理公司的事儿,就是和家人以及林娉婷在一起。
  听说唐易又要出去,还是有关玄黄神灯的事儿,林娉婷本来松弛了一段时间的神经又绷紧了,不过她也知道没法阻止、也不能阻止唐易。
  唐易也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自从上次知道以神识复原玄黄神灯的方法以来,他总觉得和林娉婷之间有什么事儿没说开似的,但是从实质内容上来看,好像该说的又都说了。
  实际上,唐易在感情方面是个比较迟钝的人,若不是当时两情相悦,恐怕他也未必能追得上。
  而且现在,有一个事实唐易自己也很不愿接受,那就是感觉自己越来越老气横秋。这是思维方面的,说好听点儿也可以叫老练成熟,虑事周全,但是缺少了年轻人应有的冲动和激情,没了原先的那种朝气。
  多是不露声色,少有愤怒失控。最近唯一一次表现出愤怒,就是被廖沫儿推下水。
  廖沫儿这几天也再没找他。
  可是,就在这天上午,唐易去往山州机场的路上,却接到了廖沫儿的电话。
  唐易想了想,还是接了。
  “你答应过我,要给我送行请吃饭的。”廖沫儿的声音很平静。
  听话听音,唐易一愣,“东西拿不回来了?”
  “你说呢?”廖沫儿反问,声音似乎变得有些柔弱。
  唐易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主儿,“算了吧,还不是最坏的结局。”
  廖沫儿自然知道唐易的意思,这要是一查到底,会更加麻烦。
  其实,征集办和文调局并不是没有彻底铲除报雪堂的能力,只不过一来代价太大,需要人力物力完全投入,并耗费很长的时间,别的事儿还干不干了?二来,如果报雪堂没了,这个江湖反而会更乱,甚至连控制都控制不住了。这个道理,就好像草原上没了狼,生态却未必良好一样。
  而最终的解决之道,其实就落在唐易的五古封灯古玩研究会上。只不过这件事儿耗时也很长,需得一步步来。
  “你还想要多坏?别给自己不想履行诺言找借口。”廖沫儿应道。
  “我不是不履行诺言,一顿饭有什么?但是我要去外地,现在正在去机场的路上呢。”唐易没有撒谎。
  “你要去哪儿?”
  “呃,这个纯属私事。”
  “不说算了!”廖沫儿说完,就挂了电话。
  唐易呼出一口气,收起了电话。到了机场,正在换登机牌的时候,文佳突然打来了电话,“到哪了?”
  “换登记牌呢!”唐易收起登机牌,一边说,一边向安检口走去。丝毫没有注意身后跟上的换登机牌的人。
  “我到了啊,今儿在潭州住还是去安宁县啊?”
  “又不远,住潭州吧,县里条件差点儿。”
  “行,到了山里,我看是还怎么享受。找了酒店我订好房给你发短信,你下了飞机直接过来就行。”
  唐易过了安检,找到登机口,坐下之后微微感觉有些疲倦,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起来。
  这次撞大运,飞机居然没有晚点,起身排队登机。唐易的行李不多,只有一个旅行箱。他是第一个进入头等舱的,坐下之后,随手拿起一本航空杂志翻了起来。
  过了几分钟,“原来你真没骗我!”一阵清脆的声音伴着淡淡的香气传来,接着廖沫儿在唐易旁边的座位坐下了。


第896章 隔座有耳
  “你也去潭州?”唐易不明就里,心想怎么会这么巧?
  “我就在你身后换的登机牌,要不座位怎么挨着呢?不过没稀得搭理你!出去转了一圈才过安检登机。”
  没稀得搭理我,现在打什么招呼?
  “你去潭州干什么?”唐易闪了一念,又接着问道。
  “这个纯属私事!”廖沫儿借了唐易电话里的一句话。
  “呵呵。”唐易自讨没趣,只能低头继续看杂志。
  廖沫儿调整了下坐姿,心里开始在想,他到潭州去干嘛呢?莫非知道老爷子隐居在潭州?不可能!这跟他有什么关系?
  那就是去开拓市场?也不太可能。潭州的古玩市场在华夏排名不是很靠前,他掌握的这几个地方的资源还忙过不来呢!
  再不就是单独为了一两件东西?这倒是有可能。不过他好像一向不做出土的生意,也没听说潭州最近出了什么传世的重器。
  “不如这样吧,你告诉我你去潭州干什么,我也告诉你。”飞机起飞后,廖沫儿突然说道。
  此时,唐易本来就已经不想问了。潭州古墓众多,民国年间曾一度沦为盗墓的重灾区,他猜测廖沫儿此行潭州可能与此有关。此类生意,不问也罢。
  而且,眼见廖沫儿沉默了一阵才说出这话,唐易心想这丫头鬼得很,多半是又想出了什么主意,套我的话。
  “算了吧。”唐易淡淡应了一句。
  说完,顺势翻过了手头杂志的新一页。结果,当看到新页面上大大的标题时,唐易不禁哑然失笑。
  《和氏璧未解之谜》。
  写这篇文章的,是这个航空杂志的一个记者,采访了很多历史文物学者和宝玉石专家。
  其中关于和氏璧制成的传国玉玺的形制,文章提供了三种说法。都是学者专家提出的,而且每种说法似乎都能牵扯出一定的史料,有的甚至是旁征博引,言之凿凿。
  一种是五龙纽。一种是螭虎纽。一种是龙鱼凤鸟纽。
  纽,印纽,也作印钮,就是印章顶端带孔的雕饰。一开始是很有实用意义的,后来装饰和象征意义就大了。这传国玉玺的印纽,更是以象征意义为主。
  这三种说法,唐易都见过,确实也都有史料支撑。不过这史料,也都是人写的。而且传国玉玺除了那些个荣登大宝的皇帝,又有几个人见过?所以出现分歧和谬误也很正常。
  第一种五龙的说法,唐易之前也看到过很多。九五之尊,用来指代帝王,九是阳数的极数,五是中正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